类风湿关节炎对小关节的 “偏爱” 并非偶然。手腕由 8 块腕骨、5 根掌骨及尺桡骨远端构成,关节面多、滑膜分布密集,且日常活动频繁、承重复杂。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时,滑膜首先成为攻击目标,引发局部炎症。初期表现为腕关节隐隐作痛,活动时伴随细碎摩擦感,晨起后僵硬感可持续 30 分钟以上,活动后才稍有缓解 —— 这与普通劳损导致的 “活动后加重” 截然不同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小关节疼痛的 “反复性” 往往与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。当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波动时,疼痛会呈现 “时轻时重” 的特点:规范治疗期间症状缓解,停药或劳累后迅速加重。这种波动性容易让患者误以为是 “旧伤复发” 或 “过度劳累”,从而延误就医。临床数据显示,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出现小关节症状到确诊,平均延迟时间达 6 个月以上,而这段时间正是阻止关节畸形的关键窗口。
区分小关节疼痛的性质至关重要。与痛风性关节炎突发的剧烈红肿热痛不同,类风湿引起的手腕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,伴随 “晨僵”“对称受累”“活动初期缓解、过度活动加重” 等特征。若同时出现其他全身症状,如低热、乏力、皮疹、体重下降等,更需高度警惕。通过类风湿因子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(抗 CCP 抗体)检测及关节超声检查,能早期识别滑膜炎症,为精准治疗争取时间。
面对反复的手腕疼痛,及时干预是阻断病情进展的核心。在疼痛发作期,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,同时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控制炎症。日常生活中,需避免手腕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提重物时借助工具分散压力,寒冷天气注意佩戴护腕保暖。此外,每天进行腕关节轻柔的屈伸、旋转训练,能维持关节活动度,防止滑膜粘连。
小关节的细微疼痛,或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 “暗号”。当手腕疼痛反复出现、晨僵持续不缓解时,切勿当作普通劳损轻视。尽早明确诊断、规范治疗,才能守住小关节的健康,避免不可逆的功能损伤。